首页
-
“环球文学杯”华语诗歌散文年度大赛征稿通知(2025)
魔方导航
诗歌网
SHIGEWANG
新闻资讯
NEWS
散文网
SANWENWANG
小说网
XIAOSHUOWANG
政策学习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立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上)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立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下)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
习近平接受外国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组部部长张氏梅
环球头条
“新征程杯”中国散文百家作品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第五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第3届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颁奖典礼南京师范大学举办
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在常德颁出
第四届“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在京举办
第77届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12部入围作品揭晓
“科幻:阅向未来——想象力让科幻变现实”阅读分享会举行
第十二届恭王府海棠雅集成功举办
2023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北京颁奖会议成功举办
世界文坛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新型元小说创作手法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新型元小说创作手法 黄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内容提要 面对新的社会思想状况和艺术创作现实,美国“X一代”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锐意创新,对元小说艺术手法进行了大胆改造。他的新型元小说具有双重元小说、对话式元小说和道德元小说等典型特征。经过华莱士改造的元小说在保留了元小说自反性的基础上...
从“使女”到“证言”:阿特伍德的伟大与危险
虽然《证言》通常被看作是《使女的故事》续篇,并且是借着“使女”被影视化的契机而创作完成,但正如作者阿特伍德一直强调的,这么多年来,凭借《使女的故事》带给人的思考一直都没能脱离它所对应的现实语境,它的全球畅销是基于阅读者对一类文化乃至社会现象爆发式的关注,而这也敦促着作家需要对“使女”系列故事有所拓展,可以说《证言》的问世,便是对当下世界文化潮流的适时回应。被奴役的性别 与“使女”的叙述主要以...
像佩雷克这样的文学“玩火者”
在写出《人生拼图版》这部名作前,乔治·佩雷克早就跃跃欲试,对文学实验有种“偏执癖”。《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后文简称为《庭院深处》),书名听上去就是古怪之作。就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样,足够引发不明就里的好奇心。我想,如有新人写这种新作,大概率会被认为是“混乱之作”。我们的纯文学期刊,出版社也许都不愿搭理(即使有个栏目叫“文本探索”,估计也不会刊发...
殖民•难民•移民:关于古尔纳的关键词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现居英国的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称他“毫不妥协而且富有同情心地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鸿沟之间难民的命运”。选择这位小说家的背后,是近年欧洲的难民危机。颁奖词里的“难民”困扰 英语原文的“影响”一词选用的是较为中性的“effects”,“鸿沟”是“gulf”(也可以译成“深渊”或“裂口”,指不...
走出卡尔维诺文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阅读一本书,意味着两个生命意志的搏斗与纠缠。这其中,既有交流的愉悦,也有因经验和文化迥异碰撞带来的震惊、争执,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相互辨认的过程。人们对自己偏爱的作家,在辨认之后,总会想象TA的“真实”生活。小说是第二生活,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一书中,曾讲述过自己因写作《纯真博物馆》,不断被读者追问“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这一作为作家所难以避免的遭遇。像小说这样一门...
安妮·埃尔诺: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2022年10月6日,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凭借其“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其近50年的写作生涯中,安妮·埃尔诺共出版了20余部作品,其写作特色主要是从个体生活切入,关注社会问题,聚焦个人与时代的联结,并且创造了一种融合个人史和时代史的“无人称自传”。除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个新头衔之外,今年安妮·埃尔诺还尝...
环球诗歌
海子诗选
多多诗选
欧阳江河诗选
沈苇:诗九首
陈东东|诗五首
哑石:哑石诗6首
胡弦诗五首
沈浩波诗六首
安琪| 为白浮泉枯竭的水写一首诗
西渡:天使之箭
环球散文
贾平凹:制造声音
史铁生: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
丰子恺:半篇莫干山游记
毕淑敏:生生不已
张爱玲:华丽缘
席慕容:桐花
老舍:滇行短记
梁实秋:寂寞
梁实秋:鹰的对话
林清玄:不南飞的大雁
名家风采
访谈
专访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陈人杰:在雪线上丈量理想
专访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臧棣:对植物的辨认,源自对生命本身的感受
徐芳:百年新诗传统、诗歌教育与其他——吴思敬教授访谈录
诗人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访白族诗人晓雪
评论文章
形式与历史:文学批评的双重变奏与融合可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杨小滨:符号幽灵与迷宫剧场:陈东东诗中的都市幻境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人民性的理论逻辑和当代意蕴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 “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阅读:在拓展的背后(彭程)
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薛晋文)
铁凝: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王立胜:“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沂蒙精神”
贾想:2022年《人民文学》新锐观察——世界之大、故土之小,他人之近、爱人之远
机构展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艺术博物馆
上海文学馆
国家会议中心